丁燮林先生与“新笛”
1936年丁燮林任中研院总干事时期的标准照
丁燮林(1893~1974),字巽甫。又名丁西林。1893年9月29日生于江苏泰兴。1913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1919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19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理预科主任、物理系主任。1928~1946年任中研院物理所第一任所长兼研究员。1933年7月至1934年5月、1936年2~5月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1946~1949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50年之后,先后担任了全国科技普及学会副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1974年4月4日卒于北京。
丁燮林先生在承担着中研院物理所繁重的管理工作的同时,在声学方面,他对中国传统乐器——笛进行了创新研究,开发出符合12平均律的“11孔新笛”。丁燮林先生撰写的《新笛》(图1)
图1-《新笛》刊载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6日
出版的《科学画报》半月刊第三卷第六期
2020年10月,丁燮林先生家属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正式移交了3支丁先生曾用过的笛子(图2),现由物理所综合档案室保存。2021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综合实验室的帮助下,借助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完成了笛子的测绘工作(图3)。
图2-丁燮林先生家属移交笛子现场
图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综合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对笛子进行检测
此次测绘对于笛子的年代及产地、材质与加工情况、保存状况、重量与尺寸等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并完成了三维效果图(图4)的绘制工作。
图4-1 IHNS202103-01
图4-2 IHNS202103-01
图4-3 IHNS202103-01
图4-新笛三维效果图
自此,这3支由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仪器工场(图5)于1930-1940年间制造的“新笛”正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图5-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仪器工场产品签
丁燮林先生是中国剧作家、文学家、物理学家、乐器工艺家,其勇于创新的精神将一直鼓励着我们。